第十二章
尋找真家庭
1)沒有任何存在是為自己而生
怎麼會有個人主義?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沒有資格主張自己。從母親的卵子受精直到出生為止,孩子身上的99.999%全都來自母親的骨、血與肉,另外的0.001%則來自父親的一個精子。在那個地方根本沒有「自我」的概念,無論是誰,出生時都無法存著「只有我」的概念。
第十二章
尋找真家庭
1)沒有任何存在是為自己而生
怎麼會有個人主義?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沒有資格主張自己。從母親的卵子受精直到出生為止,孩子身上的99.999%全都來自母親的骨、血與肉,另外的0.001%則來自父親的一個精子。在那個地方根本沒有「自我」的概念,無論是誰,出生時都無法存著「只有我」的概念。
第十一章
為什麼每個人都喜愛家庭?因為它是一個可以自由分享愛與幸福的基地。因此,每個人都會思念自己的故鄉,思念著父母和兄弟姊妹所在的地方。(38–328, 1971.1.8)
第十章
神最需要什麼?這是個關鍵問題。神的稱謂是什麼?祂是真愛之王,而且是主人。既然神是真愛之王,又是新郎,就一定需要祂的伴侶――王后,這是絕對的原理。那麼,誰有資格成為絕對者神的伴侶呢?是真實的人,是能夠與神的愛合一的亞當、夏娃。
第八章
所有為人父母者都能夠理解這樣一種心情,那就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疼愛的孩子得到福分和幸福,同時也希望能把自己享受到的喜悅和福氣永遠地留給自己的子女。即便是墮落人,也懷著同樣的願望,期待著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為舉世矚目、流芳千古的人。
第六章
青春期的變化與真實的婚姻
1)結婚的意義
結婚是打開幸福宮殿的大門並進入其中的儀式,因此,結婚是一件人倫大事。愛超越了時空,在人類生活經歷的所有事情中,它構成了最偉大的內容。結婚則是顯示並認證這種愛的儀式。(《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356)
第五章
即便是男女相愛的問題,關鍵仍在於他們的愛與神的旨意是否一致?有沒有達到神對人類寄予的希望和標準?男女相愛時,應該衡量這份愛情與神理想之愛的典範是否一致。
第四章
以愛為中心的人生旅途
1)人為何誕生
生命在先?還是愛在先?人們對這個問題可以各執一詞。可是到底是哪一個在先呢?是愛在先。若沒有愛,就不可能產生宇宙根本的存在起源,更談不上存在價值的問題。(143–277, 1986.3.20)
第三章
家庭是天國的中心模型
1)家庭是一切存在的核心典範
無論是誰,只要站在空間的世界中,就需要具備上下、左右、前後的關係,不然便無法確定自己存在的位置。根據上下、左右、前後關係形成的情況,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第二章
以家庭為中心之愛的法度
1)神以家庭為中心之愛的法度
有史以來,有誰體驗過以父母為中心的真愛、以夫妻為中心的真愛和以兄弟姊妹為中心的真愛呢?真愛是絕對的。(20–40, 1968.3.31)
第一章
創造本然的真家庭
1)寄予亞當和夏娃的神旨意
有 許多人在談論神的旨意。「神的旨意」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當我們真的被問及「神的旨意是什麼」時,卻非常難以回答。再者,從古至今有無數信仰者禱告:「神 啊!願祢的旨意能夠成就!」現在,我們也正在為完成神的旨意而過著信仰生活。然而,不知道神的旨意究竟是什麼,卻在祈禱神旨意的成就,甚至為了旨意而過信 仰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矛盾。(《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298)
第 5 章
愛與靈界
1)愛是靈界的空氣,是生命的要素
作為神的代身的我們,在愛裡出生,在愛中生活,養育兒女,以到達愛的目的地,回到神身邊與神永遠一起生活。我們的一生由愛開始,在愛裡成長,最後收成愛的果實。人的死亡就意味著愛的果實收成了。(298–311, 1999.1.17)
第 4 章
愛與家庭
1)愛的理想在家庭之中實現
家庭是亙古不變的起源和基礎,父親不能改變它,兄弟不能改變它,任何國家的任何制度都不能改變它。它是全世界、天和地甚至神也不能改變的。因此,家庭永不需要「革命」這個名詞,家庭是愛的座標,所以不需要革命。(25–85, 1969.9.30)
第 三 章
愛與婚姻
1)真正的婚姻是實現宇宙性合一的愛
為什麼要結婚?是為了相似於神的樣式。神是二性性相的存在,是各個「格位」合性一體化的存在,並且神的分性人格就是男女。因此,他們必須合性一體化成種子,回到神的本性。(138–97, 1986.1.19)
第 1 章
何謂真愛
1)愛是和平與幸福的泉源
擁有越多愛,就越感到喜悅,而且一旦擁有,就讓人不想放手。憑人的努力並無法支配生命的根源,而能夠推動「我」生命的動機和過程乃至生命之終結的,唯有真愛。人誕生於愛,所以註定要走愛的道路,死也要為愛而死。(298–298, 1999.1.17)
第 7 章
以真父母為中心的生活
1)真父母之日與真父母
大家都很關注文老師吧?無論文老師在何處講了什麼話,你們全都應該連上電話線隨時隨地收聽。在迎接真父母之日的這一時刻,你們應該瞭解父母親有多辛苦,父母的心裡承受著多少痛楚。如今你們該對父母有更深入的瞭解,否則就不瞭解傳統是何物,也無法擁有傳統。(131–62, 19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