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所有為人父母者都能夠理解這樣一種心情,那就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疼愛的孩子得到福分和幸福,同時也希望能把自己享受到的喜悅和福氣永遠地留給自己的子女。即便是墮落人,也懷著同樣的願望,期待著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為舉世矚目、流芳千古的人。
無論黑夜還是白天,父母的心總是牽掛著子女,深怕他們會受到傷害而時刻處在警覺的狀態下。即便是墮落的父母也是這樣的。
把 子女摟在懷裡哺育他們長大的母親有著一顆懇切的心。即使孩子的大小便發出臭兮兮的氣味,父母對子女的愛卻能讓他們對此渾然不覺,這就是父母的心。墮落的父 母照顧子女的心尚且如此,何況是愛的主體——神呢?神是多麼懇切地想通過本然的心情愛亞當夏娃啊!我們真該好好地想一想這個問題。只要當上了父母,就一定 會在孩子入睡前為他哼唱搖籃曲,並把自己編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同時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孩子,希望他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皆有的心情。
即便是多麼卑微的父母,也會因孩子的缺陷而承受撕心裂肺的痛苦,也會因孩子的改過自新而品嚐到與痛苦成正比的喜悅。墮落的父母尚且如此,何況神的心情呢?(20–209, 1968.6.9)
沒有一個父母會對犯罪進監獄的兒子說:「你這傢伙,進得好!」這時,父母會心疼兒子、原諒兒子,即使心中滴血、眼中流淚,也想更愛兒子,這就是父母的愛。
所以說父母的愛是寶貴的。倘若兒子被判死刑,母親一定會痛哭不已。
假如尚有一線希望能救出兒子,就算需要更改全世界所有的法律,他的父母恐怕也願意鋌而走險甚至犧牲生命。就因為持有如此不變的愛,父母的愛是偉大的。(91–147, 1977.2.6)
只要是為了孩子,不但可以捨棄己身而代子受罰,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獻出生命,這就是父母的心情。(50–281, 1971.11.8)
「我在某時某地給你買過什麼鞋、什麼衣服,這都是我的血汗錢,它一共值多少錢。」父母會如此跟自己的子女斤斤計較、拿著帳本索取回報嗎?
父母對孩子的愛使他們恨不得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過著比王子和公主還優渥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的願望太過強烈,以至於父母常常會陷入自責:「對不起,我盡了全力卻只能為你做到這些,不過我會努力給你更好的。」父母總是這樣,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地渴望父母的愛。
父 母再怎樣付出也覺得自己的付出並不夠多,又因為太疼愛子女而害怕自己的愛是有所欠缺的。就這樣,父母的心情總是想給予子女更多的愛,並且在給予之後仍對子 女感到虧欠而難以釋懷。正因為父母的心情中包含著這樣的內容,所以它的本質能夠與永恆的愛相通。這便是出發愛的傳統動機。(60–82, 1972.8.6)
父母總是迫切地希望把自己最好的全都留給孩子,這是父母的心情。
這一點與誰酷似呢?與神酷似。而神是怎樣的一位?只要出現真正的子女,就迫不及待地給他最寶貴的東西,神就是這樣的一位。(56–147, 1972.5.14)
在座的各位中年或老年人,若問:「年輕時,你們希望與不如自己的人結婚,還是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結婚?」我想,答案肯定是一致的。
都希望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在這一點上,不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更進一步而言,對於深愛的子女,也沒有哪一個父母會希望孩子將來不如自己。
假設一對俊男美女婚後生了第一個孩子,可是跟父母相比,這個孩子長相平凡、毫無可取之處,儘管如此,父母最喜歡聽到的讚美還是「孩子比父母還俊俏」。越是這樣誇讚孩子,他的父母就越感到高興。(77–102, 1975.4.1)
父 母的心情是:即使媽媽是個大美人,但若路人對她懷中的孩子說:「呀!這小傢伙居然比他媽媽還漂亮幾千倍呢。」這個媽媽聽了就會高興得合不攏嘴。儘管這句話 的潛在意思就是「媽媽不如孩子幾千倍」,可是沒有一個母親會因此而感到生氣:「什麼?居然說比我漂亮千倍?難道我就那麼醜嗎?」相反地,都會喜孜孜的,這 就是母親的心理。這種心態相似於誰?母親只是結果性存在,並非原因性存在。
假如一個家庭希望兒子不如父親,這個家族肯定就要走向沒落。假如父親是位總統,兒子卻不如父親,只要這種狀態一直沒有改善,不出幾代這個家族必沒落無疑,說不定最終連個落腳之處都找不到。當兒子說出「我怎能不如你」時,爸爸會為之氣結,還是會表示讚賞呢?一定會是後者。(41–281, 1971.2.17)
任何父母在傳承家業時,都不希望立一個不如自己的繼承人。為什麼?因為父母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如自己。這個問題放在國家的立場來考慮也是一樣的,國家的主權者理當盼望後繼者是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人們都應該盼望後繼者能超越自己,比自己更優秀、更有才華。這可說是超越了歷史的變遷、接近永恆的必要條件。(《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1007)
若想讓父母的愛永遠地持續下去,就必須有人繼承父母的傳統,而這繼承者就是子女。因此,我們有義務教育子女們成為那傳統的繼承者,同時,也需要發現能使傳統提昇至更高價值的方法。每家每戶都應該認識到傳統的重要性,並且要繼承那傳統,迎向未來、發揚光大。
這種傳統只有在父母熱切盼望子女能勝過自己的家庭中才能被樹立起來。因為當父母懷著如此熱切的盼望時,會不斷地鼓勵並關心子女。
這樣的父母會耐心等待著子女超越他們的那一日,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有著最大可能的發展空間而傾注心血。他們肯為子女的幸福而犧牲一切,甚至不惜用強求的方式,一心一意地鞭策孩子走向比父母更優秀的方向。(《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1007)
父母在孩子超越自己時體會到幸福。因此,作為女人,若生下不如自己的孩子,就會無顏進入天國。對兒女們的愛應該勝過父母對自己的愛,而當子女也產生此想法時,愛的世界就會自動地顯現,天國也會自動地被建立起來。(97–310, 1978.3.26)
父母愛子女的動機始於何處?以男女為中心的愛是可變的,可是由此而產生的、以孩子為中心的愛,為什麼卻是不變的呢?可見對子女的愛並非源自男女之愛。很顯然,這不變的愛並非產生於橫向的夫妻姻緣,而是源自某種縱向的起源。
那麼,這縱向的主體是誰?我們稱祂為「神」。那不是夫妻可以隨便操縱的愛,我們無法站在我行我素的立場上。
這是無法割捨的愛,它不在橫向關係所能觸及的範圍。因此,父母對兒女的愛是萬古不變的。
在今天的民主主義社會,在這「個人主義」猖獗的時代,年輕的一代動不動就把「時代不同了」掛在嘴邊。但是,縱然子女們的想法確實大有改變,父母的心卻不會隨著新舊時代的變遷、針對子女的變化而產生改變。父母的愛絕不會如此,就連動物對幼子的愛也超過了對自己生命的熱愛。(48–154, 1971.9.12)
那麼,這樣的愛源自哪裡?倘若「我」是第一因之對象性的結果存在,這份愛就是從「我」與第一因之某種力量的因緣中產生的,而那絕不是我們人類所能觸及的範圍。所以說,你們聽到過「我們要打倒父母對子女的愛!我們要成為革命的旗手」這樣的口號嗎?
假 設有個父母要對這種愛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欲改造人類歷史而提出了「我雖是父母,但我不愛孩子」的主張。可是就在自己孩子呱呱墜地的瞬間,他的這些主張就 會自動瓦解,同時萌生出對孩子的愛心。無論高等低等,所有的生物都無法不愛自己的孩子。在愛孩子時,都會用生命去愛,甚至可以拿生命當墊腳石。可見,最接 近「萬古不變」的就是父母的愛。
在人類以「絕對性」為目標不斷前進的道路上,這儘管還不能成為「絕對」本身,但至少是離人最近的墊腳石,這可是人類面前唯一的跳板。無論是放眼人類社會,還是回顧歷史,父母的愛都是永遠的跳板。
而這樣的父母之愛究竟來自哪裡?那並非是接受父親的勸告而學來的,也不是在伴侶的忠告下獲得的,更不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愛只有在順其自然時才得以成立。(48–156, 1971.9.12)
當我們分析愛的本質時,就會發現:愛不需要革命。父母對子女的愛近似於真愛。因此,從人類始祖起,古人對子女的愛心與千年之後的我們對子女的愛心都是相同的。就算再過數千年,我們的後嗣對子女的愛心也不會改變。
愛不存在發展性,也沒有終結。真愛不需要任何革命的因素,它是那樣的純粹。那麼,神的愛又如何?只要神承認某一個存在,把他樹立在絕對基準的位置上愛他,那愛不再需要任何革命。(18–11, 1967.5.14)
愛不能獨自完成。不投入生命,愛就不成立。僅就父子之愛而言,也蘊涵著生命的因緣。只要存在著生命的因緣,只要那生命因緣中附帶著期待的情感,那裡就一定會存留愛的因緣。
意即,離開生命的因緣而談論愛的關係是無稽之談。愛,就必須投入生命的因緣,而且根據投入的程度,所感受到愛的價值也將有所不同。(32–14, 1970.6.14)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只是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形成的,更是從內心深處自然湧現出的。父母擁有無法遺忘、不能割捨的愛之心情。
因此,只要生命還在,父母就愛子女。當父母感覺到是以生命的因緣與子女相連時,就會自然地湧現出愛子女的心情。
這份愛並非出自於有意識地認為「他是我的子女,所以要愛他」的想法。在這種想法和意識產生之前,就已經用生命與子女連結在一起了,所以我們無法不愛子女。事實上,從家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感受到這樣的事實。(32–14, 1970.6.14)
即使已付出了千萬年,仍想繼續付出,這便是神的心情。也正因為神是這樣的存在,我們才會尋找神。如果祂是把本錢和利息都算得清清楚楚的生意「神」,我們就不需要祂,全人類也不需要喜歡神並跟隨神。
那 麼,為什麼要喜歡神呢?那是因為神把祂的一切全都給了全人類,卻仍懷著歉意對我們說:「雖然現在能給你們的只有這些,但在不久的將來,我會把比現在好幾百 倍、幾千倍的東西給你們。」就這樣,神不但不滿足於今天所給予的,還在給予的同時期許未來將給予更好的事物,神的心是如此寬宏。能夠跟這樣的神在一起,即 使吃不好、穿不好也是幸福的,因為在吃不好的境地裡,對未來的希望會刺激現實中的人。意思就是說,這種環境反而會讓你下定新的決心。
試想,父母是一面付出一面感到慚愧的父母,當他們的孩子叫著「媽媽!」而擁抱父母時,他抱住的只是父母的身體而已嗎?孩子的內心是多麼感激父母啊!
那是可以為了未來而為彼此流下安慰之淚水的境遇。在這裡看到的不是絕望,而是能夠把對明日的憧憬當成對現在的刺激而互表決意,並且在心與心的碰撞下相互激勵。這是具有爆發性力量的位置,因此,這裡並不悲慘。
只有在愛的領域裡才能把對未來的憧憬納入現實圈中提前讚美它的價值,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這愛的領域裡生活的人不可能不幸。(36–290, 1970.12.13)
父 母會為自己的孩子犧牲一切,神也一樣。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神的投入並不是為祂自己。神存在不是為祂自己,而是為了祂的對象,神甘願站在為他人而活的立場 上。假如神只想為祂自己而存在,那就不是真愛了。只有在心甘情願地為子女而犧牲自己的全部並與子女共生共榮時,才能形成愛,才能產生生命和希望。(69–61, 1973.9.10)
文老師小時候觀察過很多鳥巢,不過每次想爬到樹上看鳥巢,母鳥就會拼命地啄我,簡直有種視死如歸的架勢,還不止一次,怎麼趕牠走都會再飛回來繼續戰鬥。不可否認,在動物世界有股力量支持著動物冒生命危險保護心愛的幼兒。
人類亦相同,能夠為了愛而不惜獻上生命,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怎樣才是真正的善人?善人在愛的支持下,會不惜犧牲生命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在這裡既能樹立主體性之善的邏輯,也能樹立對象性之善的邏輯,這是萬古不變的。(186–15, 1989.1.14)
我在美國但伯利監獄時,曾遇過非常有趣的事。有一次,為了在一個小斜坡上修建網球場,要用推土機鏟平那個斜坡。這個工程持續了很長時間,中間斷斷續續的,碰上雨季就歇工,雨季過後再開工。隔了兩三週,雨季過後,當我們重新開工時,發現有隻水鳥在那裡孵化了幼鳥,而離巢不到三公尺的地方正好就是供犯人們運動散步的路徑。
不 過,這隻鳥兒的顏色不易被察覺,所以路人很難發現牠。牠的保護色幾乎是完美的,因此直到幼鳥從蛋裡孵出來為止,人們每天從鳥巢旁邊走過也沒有發現牠們。尤 其是當這隻鳥趴在地上時,那黑褐色的保護色使牠從側面看去就像是一枚小石子,真的很難看出那居然是一隻鳥。直到後來,還是母鳥給幼鳥餵食時發出的嘰嘰喳喳 聲暴露了牠們的蹤跡,於是就成了淘氣鬼們惡作劇的對象。
不過,那隻水鳥對幼鳥的呵護是驚人的,母鳥覓食回巢時絕對不會直接飛到幼鳥身邊,而是先落在較遠的地方,然後再慢慢地爬過去,而且每天都落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方向接近鳥巢。那是為什麼呢?是為了保護幼鳥。母鳥就是這樣將幼鳥餵大的。
而當這些幼鳥慢慢長大時,只要有人接近它們,母鳥就會拼命地撲過來,又啄又叫的,就是不讓我們看幼鳥。難道這些有誰教嗎?那就是宇宙的力量。以神的愛為軸心,萬物都處在平面的位置上,即便是低等物種,也同樣擁有平行線上的基準。(136–23, 1985.12.20)
蜜蜂在花叢中採蜜時,會翹著屁股,用腿支撐身體吸蜜。我對蜜蜂非常瞭解,即使用鑷子夾住正在吸蜜的蜜蜂、把蜂針拔掉,蜜蜂還是渾然忘我地照吸不誤。真愛就是這種愛,甚至可以放棄生命,從不計算自己能獲得多少好處。寧願放棄生命、忘掉一切也要行走到底的就是真愛之路。
父母行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就算孩子掉進了獅子洞,父母也會不顧一切地跳進去把孩子救出來。踏著自己的身軀走向愛的就是父母的心情,這份愛就是真愛。(144–209, 1986.4.24)
因此,即使擁有眾多令人羡慕的金銀財寶或流血流汗攢下了鉅資,若是為了挽救處在生死邊緣的孩子,父母會毫不遲疑地拋棄這些身外之物,即使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34–160, 1970.9.6)
讓我們以愛為中心思考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愛的極限是哪裡?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僅在孩童時代,還貫穿一生直至永恆。
有愛才能獲得成就感,有愛才能感覺到價值。若能連結這樣的父子關係,在那個關係圈內將會產生無窮的力量、無限的刺激以及無限的新事物。(32–12, 1970.6.14)
母親的愛或父親的愛是人類世界最偉大的愛之一。就算是掌握世界最高權勢的人,在子女面前也得投降。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也是無止境的,因為父母之愛就是愛的母體。
因此,沒領受過父母之愛而成長的孤兒最渴求的就是父母的愛。即使不愁吃、不愁住,孤兒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會有的遺憾和渴望,那就是對父母之愛的渴求。(《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1019)
你 們生為父母所愛的子女,是在父母愛的澆灌下成長的。不管你年紀多大,你的父母依然愛你。即使你已經七十歲,在父母眼裡,你仍然是他們從前摟在懷裡萬般呵護 的乖兒子,這就是父母的心情。世上所有的父子因緣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年齡越大,父與子的心情就越接近;對兒女的責任心越重大,愛兒女的心也就越寬 廣。(《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1020)
父母為孩子含辛茹苦卻不以為苦。為什麼?因為有愛。你見過哪一個父母把自己投入的心血一一記到帳本上嗎?沒有,是吧?反而會自責給得太少而深感歉疚。
在 座的媽媽們,給孩子餵奶時,若看到孩子不愛喝,你們就會很著急,是不是?。其實餵奶就像是用管子把自己的血與肉抽走,不是嗎?在某種角度上,孩子是強盜中 最厲害的強盜,對不對?儘管如此,媽媽們還是會因為孩子不喝奶而憂心忡忡。怎麼就那麼喜歡孩子?因為那就是愛的法度。(39–334, 1971.1.16)
當母親看到在懷中吸奶的孩子時,會因愛而感到幸福。尤其在那一刻,她能夠感受到天地圓融和諧的和祥氣氛,那種美好的感受已遠遠超越了她個人的幸福感覺,所以就算孩子再淘氣,也能平靜地甚至是喜悅地對待孩子。
正 因如此,父母才能永無止境地愛子女。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那嬰兒就是用管子偷取你血肉的仇敵,然而沒有人會這樣想,因為孩子不僅是母親新的希望,也是父親 新的希望,夫妻倆能從這孩子身上源源不斷地獲得新鮮的刺激和感受。其中可以領悟到宇宙中某種深奧的道理,而這境界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祝福家庭與理 想天國》1021)
父母的愛先於一切。只要是以那份愛為動機並在其中圓滿長大的人,就能明白這份愛是怎樣的。因為愛父母,所以能從父母身上學會父母的愛,這對於子女來說是無法替代的喜悅。
要體恤愛,就必須擁有父母。(62–16, 1972.9.10)
子女之間應該怎樣相愛?要在什麼基準下相處呢?應該像父母那樣愛自己的兄弟。因此,愛是從誰身上學會的?要從父母身上學會愛。(66–120, 1973.4.18)
父 母應該贏得子女們的尊敬:「我的爸爸媽媽是世上最好的人,他們是代替神的人!」若子女們看到父母之間忠貞不渝的愛而決心「以這份愛為榜樣,身為子女的我們 也要合一」時,就能建立起理想的家庭。等孩子們長大並進入青春期後,就開始尋覓能與自己心心相印的伴侶。通過婚姻,他們將實現這個目標。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必須努力地樹立無比尊重配偶、愛配偶的心情基準。從而建立不但父母與神的愛和心情保持一致,子女們也像父母那樣與神的愛和心情達到一致的家庭。(《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917)
而在一個家庭之中,身為兄長的人應以父母的愛為中心犧牲自己,代替父母來愛弟弟妹妹,這就是愛的秩序和傳統。兄長有責任在手足之中承受最多的勞苦。
父母的立場亦如此。父母必須代替子女而承受更多的勞苦。當父母以愛為中心、再苦再累也甘願為了子女而負起責任時,子女也同樣會死心塌地地跟隨父母。(《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917)
當 以神為中心合一時,就會展開千態萬象的旋轉。因此,在兄弟姐妹之間,兄長要效法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以同樣的方式愛弟弟和妹妹。在這個彼此相愛而形成一元化 的家庭裡,家庭之愛的花朵將會盛開。這個家庭之愛又能發展成社會之愛。而社會之愛又能進一步發展成民族之愛。當彼此之間以這種方式相愛時,就會形成一個愛 的世界。(28–151, 1970.1.11)
各位,你們認為自己為何能夠得到父母的愛?那是因為能讓爸爸媽媽作為夫妻相濡以沫、恩愛到老的動機全都來自身為子女的你們,明白嗎?因此,當手足也以這個動機為中心相親相愛時,這份愛將永不改變。
以此為中心,當我們愛人如己時,則會產生健全的社會環境。若以家庭為中心來說,這個家庭是「蘇生」,社會是「長成」,國家則是「完成」。必須要通過這一過程,聯合所有的家庭,這樣才能誘發愛。不僅如此,在國家的範圍內也能團結一致。
在一個國家裡,社會將分為好幾個階層。
公司也有稱為「總經理」的代表人物,是吧?不過國家有幾個負責人?一個,對不對?只有一個負責人。如此,擴大的只是外形,但在整體上是一個統一體。如此,雖然是分立的,但卻是合一的全體,就是四位基台的原則。(26–153, 1969.10.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