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神與創造聖工
1)神的創造動機是愛
① 創造聖工是完全的投入
神創造天地不是以生命的接續作為目的,而是為了同化愛的理想。(188–196, 1989.2.26)
科學家們稱宇宙由能量形成並且來自能量,但事實並非那樣。不是先有電能並由電能產生了力的作用,而是力的作用產生了電能,再說在產生作用之前必須要有正與負的主體和對象。作用是不能單獨產生的,為了產生作用,必須要有主體和對象。
總之,有了正與負,才能產生作用;通過作用才能產生電能。同樣,能量也是主體和對象進行作用而產生的。所以宇宙不像今日的學者們所說的那樣產生於能量。還有,不是力先於作用,而是作用先於力。(出處未知)
愛在先,還是生命在先?是愛在先。雖然地球來自神的生命,但這並不等於生命先於一切。愛才是先於一切的。雖然神是從生命開始創造了天地,但那生命的發源地和動機卻是愛,生命產生於愛。(出處未知)
神為什麼創造天地?那是因為,即使是絕對者,也不能獨自感到喜悅;即使有喜悅,也感覺不到喜悅的刺激。絕對者再怎麼強調「我是絕對者,我是愛的主人公、生命的主人公」,也無法在只有自己時感覺到愛的刺激以及天地在我身體裡面的那種生命的刺激。(38–152, 1971.1.3)
如果神只想到自己,還會創造天地嗎?創造即意味著力的投入。藝術家的心願是最高傑作的誕生,因此為了創造傑出的作品而投入一切精誠。只有完全投入,才能造出完整的傑作;投入到無可投入時,才會產生傑作。
創造從自我投入開始。投入能量,才能進行創造,不投入能量,就造不出任何東西。按照「完全的投入產生完全的對象」的原則來看,神作為主體為了造出對象而做出了完全的投入,神自動地發起了不為自己而為對象存在的運動,那就是創造。(78–111, 1975.5.6)
「創造」即意味著力的投入。那麼,投入了多少呢?人們以為,神用「道」進行創造時,一切就像戲耍一樣,只不過動動嘴皮子,就完成了創造,然而不是那樣的。創造時,神完全投入了真生命、真愛和真理想。就連我們,也不稀罕沒有投入精誠和血肉的東西。
正因如此,創造前和創造後是不一樣的。創造前,想的是自己;但自從開始了創造,就只想著對象。「我」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對象、為了兒女,自然會這樣想。(69–81, 1973.10.20)
神創造天地即意味著自我本質的投入。總之,就是表示投入了能量,而投入能量就表示自我本質的減少。對象世界的創造是用愛來實現的,為了成就這個旨意,神投入了自己。
神沒有讓自己投入的一切結實在自己身上,而是結實在對象身上。通過投入,神沒有感到疏離,反而感到了滿足。因為那是用愛創造的。(60–85, 1972.8.6)
即使我們吃了早飯才幹重活,也會很快就覺得飢餓與疲倦。為什麼呢?因為投入力量就會有所消耗。世間萬事,沒有一件能讓人受到損失卻感到高興;必須有所收益,才會感到歡喜。神創造天地萬物,也是為了獲得喜悅,因此需要有能帶來收益的某種東西。
那麼,什麼時候神才能得到那個東西呢?這就涉及被造物的完成標準。以這個基準為界,之前需要投入,之後就會有所回報。只要抱著希望努力,並超越極限,就必會有收穫、有結果。這就是宇宙的法則。
神也一樣,創造人即等於投入了神的能量。神投入能量、消耗自身,傾注自己所能投入一切創造了人,而人達到完成後也不可能逃走,因為完成之後,人就會回到神的身邊。假如投入了一百,則回報神的就不會是少於一百的價值,會再加上神的創造價值一併回報神。(65–20, 1972.11.13)
宇宙是如何出發的呢?從神的立場看來,一切都是從付出和投入而出發的,是從自我消耗開始的。那麼,消耗自己創造對象是為了什麼?兩者都要消耗,但通過消耗所得到的卻是愛。只要能得到愛,消耗多少都可以,這就是愛的概念,所以神以愛為中心開始創造。
神 所做的不會是賠本的事。投入是一種損失,但神為何要那樣做呢?因為,愛是填滿一切也綽綽有餘的,即使投入並消耗了自我,卻能以此為代價而得到愛的回報。隨 著投入,真愛不是逐漸減少,反而逐漸增多。如果真愛減少才是原理,神本身就會隨著投入而消耗掉。然而,原理是與此相反的,真愛是越投入就越增多。(237–124, 1992.11.13)
愛 具有創造力,所以不會感到疲累。只要擁有愛心,則無論投入多少,都能得到補充。有了源源不斷的愛的力量的支持,是不會感到疲憊的,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和痛 苦,也不會退避三舍。若是不情願,怎麼還能前進呢?在愛的道路上,永遠不會有不情願的心;在真愛的路上,永遠不可能產生厭煩的情緒。在神的本質裡沒有仇人 的概念,沒有惡的概念,因為神在真愛裡。(237–130, 1992.11.13)
要以神的創造理想為中心,投入、投入、再投入。投入,就會流動,比如空氣,若有絕對低氣壓和絕對高氣壓,就會產生中間氣壓。沒有人呼喚,天也會降下來。
因此,願意投入百分之一百以上的人,天會隨時填滿他,宇宙的原則就是如此。完全投入且不計較時,就能與永遠的運動相連,永生的邏輯就產生在這一基準之上,永生,永遠的生命。不然,要從哪裡找到統一的原則呢?
付出,就會旋轉,對不對?這樣轉動會走向哪裡呢?會逐漸變小而上升。如果旋轉著擴散,就會下降;但這是逐漸上升,所以神自然而然地會把雙腳放在亞當和夏娃的肩上。(205–95, 1990.7.7)
神為什麼創造天地萬物?創造即指投入了能量,是能量的投入,而能量的投入意味著自身的消耗。無論是多麼全知全能的神,若只有能量的投入而沒有任何回報,也只能被消耗掉。(65–20, 1972.11.13)
為了萬物與人類的創造,神投入了所有的力量,投入一切再投入。別的東西只要一投入就全都消耗掉,但真愛是越投入就越繁盛、越能被生產出來的。真愛是投入了一百,就會返回一百二十。所以實踐真愛的人看似不久就會滅亡,其實卻能永遠昌盛並永生。(219–118, 1991.8.28)
神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要存在?那是為了愛,所以祂若想存在,還需要愛的對象。正因如此,全知全能的神必須創造愛的對象。我們一直都不明白,神在愛的基礎上根據本質性的理想開始了創造。所有被造世界都是因愛而造的。(208–235, 1990.11.20)
神的心願是擁有一個可以讓祂真正地付出的世界性基台。神渴望著一個自由、和平、幸福的天地,在那裡,無論給予還是接受,都不會遭到譴責,把那樣的天地擴展到全世界並讓所有人生活在那裡,這就是神所期望的目的。(13–249, 1964.4.12)
② 創造理想通過愛而實現
神 為了實現愛而創造了這個世界。神想要擁有的喜悅是,當祂看到人與萬物以神的愛為中心合而為一並形成充滿愛的世界時的那種喜悅,當祂看到人類以神的愛為中心 締結真夫妻的因緣並建立真愛的家庭、宗族、民族乃至世界時的那種喜悅,以及當祂與那樣的人類以愛契合成為一體時所能品嚐到的愛的喜悅。為了獲得這樣的喜 悅,神創造了被造世界,這就是神的創造理想。(《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302)
神為了達成目的而付出無限愛的本心之根基,便是心情。其價值是不變的,若要談論神的存在價值,就得緊緊圍繞著這樣的愛。所謂價值,是在具備相對條件的基礎上被決定下來的。
「喜 悅」源自神的心情,它的目的在哪兒實現呢?在人身上。看不見的神的心情在看得見的人的心情上顯現。當本著這種心情的人橫向發展而建立家庭時,他的家庭就會 向著世界發展並成為世界的中心。神祝福亞當和夏娃要生養繁衍,就是希望他們能建立這樣的家庭。天宙主義成立在生養和繁殖以及主管萬物的基礎之上。(27–28, 1969.11.15)
神為什麼創造了被造世界?神是想通過被造世界而感受喜悅,即使神是絕對者,祂也無法單憑自己就品嚐到喜悅,因為喜悅要有對象才能產生。神需要的不是知識、金錢或權力,神本身就是絕對者,並且是全知全能的,所以祂不需要那些。
科學再發達也無法超過神的創造,龐大的宇宙遵循著法度秩序井然地運行著。神創造並運行著人的想像和科學所不能企及的龐大宇宙,在這一點上,神還是位絕對頂尖的科學家。(《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302)
你認為與神本然的愛相連且品嚐過那愛的滋味的人還會想離開嗎?若你拉扯正在吸食花蜜的蜜蜂的尾巴,即使尾巴被拔掉,那蜜蜂也不會鬆口。試想,假如你們也嚐到了個中滋味,會怎樣呢?即使已經離去,恐怕也會中途折回,想要重新黏在上面。(137–57, 1985.12.18)
根 據統一教會的原理,能得出「神的愛實現於四位基台完成」的結論。那麼,什麼叫四位基台的完成?父母的愛自然會流向子女並讓子女感覺得到。四位基台的中心是 父母的愛,父母與子女以愛合而為一,男人與女人以愛合而為一,最後與神的愛合而為一,這就是四位基台。(《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302)
亞 當應與神合而為一,愛能讓他們合一。存在世界的平面代表是人,立體代表是神,永遠連接這兩者的中心點就是愛。當具有肉體的人與神合而為一時,他的心情和感 情便會深深地陶醉在無限的體恤之境和幸福感中。神與人最終是憑著愛合而為一的,人與世界也同樣憑著愛而成為一體,神的創造目的之理想世界的實現也從這裡開 始。(《神的旨意與世界》59)
當以神為中心的新的愛,即以創造法度為基礎的愛被建立起來時,神的理想才能開始。(19–314, 1968.3.17)
早 上從睡夢中醒來之後,人會渴望什麼呢?吃早飯或出去工作、為天下而擔憂……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們會渴望擁有一顆無論白天黑夜、無論春夏秋冬、一生都不改變 的愛心。神也希望那樣的男人和那樣的女人能夠成為完全的水平線並與縱向的神連接成完全的九十度角,那就是能夠融合人情和天情的愛。為了這種愛的理想境界, 神創造了天地。(213–157, 1991.1.20)
神進行創造時是從為了愛而不斷投入卻從不計較的本質出發的,所以對象若要接受這種愛就要與祂一起投入。這就相當於上下一起投入,這樣一來,天地就合而為一了,是以能夠懷抱天地而和動的愛為中心合一的,在那裡會產生偉大的力量。(237–130, 1992.11.13)
若想佔有愛,就得不斷地投入卻從不計較。為何要擁有那樣的愛呢?因為愛不是越運動就越變小,而是越運動就越變大。
力學的自然現象是越運動越變小、越作用越變弱吧?自然界是越運動越變小,但真愛的世界是越運動越變大。神懂得這一點,所以能以真愛為中心開始創造。(237–127, 1992.11.13)
2)創造人的目的
① 塑造為神愛的對象
為了愛,神創造了人類。人類為何會被創造出來?那是為了愛的緣故。人之所以不同於萬物,是因為被塑造成了神的兒女,被塑造成為有資格接受神直系之愛的對象,這是人的特權。(132–244, 1984.6.20)
作為完全的「正」,神必然會創造完全的「負」。神站在宇宙之主體的立場上,而祂的對象是誰呢?這就是問題。神為什麼創造了人?人是無形之神的內在的相對性實體存在。(129–138, 1983.10.9)
神要創造並養育人類,讓他們代替天宙的主人——神而擁有愛,從而使他們站在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成為主人。(204–221, 1990.7.11)
萬有的中心是誰?是人。那麼,人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我們認為,人是在全知全能的神面前作為相對價值而登場的存在。作為萬有之愛的表現體,人就像能夠發出光亮的燈塔一樣,因此人是作為一個中心而出現的存在。(115–182, 1981.11.15)
人 是什麼?是神愛的對象。神是二性性相,是正負二性性相的主體。若想成為這主體的對象,就需要擁有與正負相仿的二性性相的樣式。那不是與主體的性質相反的樣 式,而是具備所有稟性的相對性、恰好與「愛」的本質相吻合的相對樣式。那就是相對的存在,不符合其他,只符合愛。神不需要知識或其他什麼,祂只需要愛。我 們之所以說人是這個宇宙的中心,就是因為神是為了實現愛的理想才造了被造世界。
人類代替愛的神,擁有著可以率先在中心位置上接受主人之愛的特權,所以,「人是萬物的靈長」之說是成立的。(132–244, 1984.6.20)
神為什麼創造了人類?不是為了看到兒女的生命,而是為了與兒女相愛。再怎樣思考,也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神創造人類的目的就是為了愛。
神以愛為中心、在愛的基礎上創造了生命,而不是在創造了生命之後用生命來誘發愛。換句話說,是因為愛在神的心中萌發,才產生了生命。既然生命來自愛,最後的結果也應該是愛。開始是愛,所以結尾也應該是愛。因此,抽離了愛,我們人類便是不幸的。(57–21, 1972.5.21)
什麼是神所需要的?神連生命都不需要,作為生命的主體,祂怎會需要生命呢?那麼,祂需要什麼?需要愛。神為何需要愛呢?那是因為愛是在相對關係下成立的。如果神不是需要愛的神,就無法與祂所創造的世界以及人類世界產生關係。
於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除非神本著愛追尋過來,否則就不能與存在世界建立關係。所以神把愛當作標準,走向我們。(121–100, 1982.10.24)
神最看為寶貴的是人,為什麼呢?因為神需要愛的對象,所以最珍惜人。就算神擁有再多的愛,但若沒有可以去愛的對象,祂就無法感受到愛。唯有在相對關係中,才感受得到愛。神最寶貴人是因為人是神所愛的對象,人站在愛的對象的位置上,所以神最珍惜人。(143–309, 1986.3.21)
神為什麼造人?是為了完成愛。愛不是從神開始的,而是從對象身上發現的,沒有對象就發現不了愛。為了成就最高貴的理想,神需要對象。
神也不能沒有對象,所以神創造了對象。連神本身也必須尋求對象,以便能通過對象而實現絕對的愛。因此,神也是為了愛而存在,神也為了愛而活。愛的驚人之處就在於此。
人為了神而存在,神則為了人而存在。因此「真愛」是從為對方而付出的位置開始的。人原本是從哪裡出生的?是從神的愛出生的,是為了愛而出生的。愛才是起源。(143–309, 1986.3.21)
神本身需要愛的對象,所以創造了人。愛不能獨自完成,沒有對象圈,愛就不成立。
神也絕對需要愛,所以創造了被造萬物,還把人類塑造成為萬物的靈長以代表被造萬物。神絕對地需要人,所以將絕對的愛之對象圈的價值賦予人類。為了共有愛,神創造人類並把人類當作祂的對象。因此,人本身就是神的軀體。
作為神的軀體,當亞當和夏娃成為夫妻時,即意味著神也成為夫妻。那時在天上世界,神就能以亞當、夏娃的模樣顯現,作為人類的祖先治理靈界與地上世界。(138–212, 1986.1.21)
② 投入所有愛與生命的核心
神創造所有萬物之後,作為萬物的主人翁,在伊甸園裡創造了人類的始祖。神創造人類不是為了消遣,也不是為了興趣。我們必須明白,從創造人類直到將人類樹立在代表萬物的中心位置為止,神付出了無法言喻的精誠和勞苦。
神創造人的時候,竭盡了全部精誠,投入了所有心血和祂生命的精髓,並且傾注了所有的愛和深情。神在用多大的力量都無法割捨的因緣當中創造了人。
神就是這樣創造了人。正因如此,唯有望著那樣的人類時,神才能感到和平在祂裡面築巢,才能體會到無盡的情意和幸福的感覺。(20–205, 1968.6.9)
神是人類的父親,人類是神的兒女。人是神將祂骨中之骨、肉中之肉、骨髓中之骨髓傾囊投入而造就的,所以當這樣的人吸引神的時候,神無法無動於衷;同樣的,當神呼喚人的時候,人也無法不被神所打動。
神在這樣的因緣中造就了可使內容與目的達到一致的人類。面對如此造就的人,若神發表了讚美的言辭或詩篇,那一定會成為世上的任何詩人或文人望塵莫及的最佳作品。那個對象不是神,不是萬物,只有代表萬物的人類獲此殊榮。(20–207, 1968.6.9)
在神的被造萬物中,我們人類是能夠成為神愛的對象的存在。為了造就愛的對象,神傾注的是全心全力,還投入了自己的一切。
神如此投入自己的一切,想做什麼呢?想在宇宙中設定愛的核心,那就是創造理想。(166–147, 1987.6.5)
說到「愛」,神是沒有的。神創造的被造物有愛,神卻沒有,就算有,也只是蘊涵在心中而沒有表現出具體的樣子來,但那有什麼用呢?誰擁有愛?愛在人類亞當、夏娃身上。要知道,人擁有比神還寶貴的東西。(206–125, 1990.10.3)
我們必須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指向人類欲望的終極點、欲望的最大完成基準的方向是存在的,而且這個方向在我們身上起作用。《聖經》記載道:「我們的身體是神的聖殿。」但人們迄今無法解釋那是什麼意思。
那是偉大的聖言。即使對方是神,但只要形成神與我能夠相愛的愛的對象圈並與那愛的對象圈成為一體,就能產生可以繼承宇宙的權柄。憑藉愛的原則,就能獲得宇宙—神所造的世界,包括靈界、無形實體世界以及有形實體世界—的繼承權。只可惜人們至今都不明白這麼了不起的事實。(137–67, 1985.12.18)
3)通過亞當夏娃實現愛的理想
① 把亞當造就成無形之神的軀體
神 為什麼需要亞當和夏娃?這裡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了實現愛的理想;第二,是為了使無形的神以具體的形象顯現。能讓無形的神披上有形的形狀而與有形世界建 立關係的基礎和核心,就是亞當和夏娃。當亞當和夏娃達到完成之後去靈界時,亞當、夏娃的立場將如同神的軀體,看不見的神則在如同亞當、夏娃的內心的位置 上。神創造亞當和夏娃的目的,就是想讓他們成為完成的人,以便在一個靈的世界裡與完成的人建立起如同實體世界之心與體一般的關係。(92–147, 1977.4.1)
無形的神在天上世界孤零零地存在又有何用呢?僅作為看不見的神是毫無意義的,若想成為我們人類的父母,就必須能用身體來感受。要知道,神需要有與人一樣的身體,所以不得不將亞當、夏娃造成雙重的存在。
為 什麼非要把亞當、夏娃創造成雙重構造不可呢?為了與無形的神一樣,心靈與肉體必須盡其一生建立起一體的基準,否則去了靈界他們的樣子就無法與神融合為一。 為使擁有實體王權的父母與無形的父母——神成為一體,並在永恆的天上世界體現具象的王權,神將亞當和夏娃創造成了雙重構造。
若不通過亞當和夏娃,神就無法與世界建立關係,只有與亞當、夏娃建立了關係,才能與亞當、夏娃的兒女建立關係。
神 造人的理由是為了把人樹立在與神同樣的父母位置上,也是為了使自己披上形體。與神同樣的父母位置就是內外的父母位置,亦即,外在的神是亞當、夏娃,神則是 內在的神;肉體的神是亞當、夏娃,心靈的神是無形的神。神就是人類的父母,是本來的父母。本來的父母不是好幾位,而是只有一位。由於是一位,所以把亞當夏 娃創造成猶如分聖殿一樣的存在,讓他們各具有男性與女性的二性性相,然後神就會進入其中。只有當神降臨在亞當夏娃身上發揮作用時,兩人才能發揮理想的作 用。假如神不發揮作用,他們就不會明白神的旨意是什麼。(133–91, 1984.7.10)
神是站在父親位置、父母位置上的存在。神把人立為地上的神,創造主神則是天上的神、縱向的神,神希望兩者能夠天地合德,以愛為中心生活。獨自存在的時候,神也會感到孤獨。(221–113, 1991.10.23)
創 造主是以縱向愛為中心的縱向父親,沒有墮落的本然的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則是在以完全的九十度角與神成為一體的位置上完成的父母,是橫向的、肉體的父母。創 造主是以真愛為中心的心靈的父母,亞當和夏娃是橫向的、肉體的父母。倘若這天上父母與地上父母成為一體、天人合一,並且生育兒女,出生在地上的所有人就不 需要宗教了,人類能夠以天生自然的狀態去到神的國度。可是由於墮落,導致了如此複雜的問題。假如沒有墮落,我們的身和心就不會分裂。(210–139, 1990.12.17)
神 塑造男人與女人的目的是想讓兩人相愛並結合成為一體。亞當、夏娃的被造不是為了各自的目的,亞當是為了夏娃、夏娃是為了亞當而被造。神創造亞當、夏娃還是 為了祂本身的愛和喜悅。神創造亞當、夏娃不是為了知識、權力或金錢,全知全能的神並不需要那些,祂只需要愛。(《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307)
神造亞當、夏娃不是為把知識或權力賜給他們,也不是為讓他們過得富裕而賜予很多財物。神創造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把他們樹立成為愛的實體。
神創造人的目的是想通過家庭來建立愛的根基。因為,沒有愛的被造世界是地獄,神本身的存在價值也會失去意義。要知道神創造人的目的僅在於愛,這就是創造的絕對法則。(《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307)
神為什麼創造人類?男人象徵東方、女人象徵西方。以縱向的神作為中心,需要東西南北四方、一個平面,在此有三百六十度,所以存在著無限的平面。通過那個平面要做什麼呢?生產天國百姓的工廠、天國百姓的出發地,就是這個地球。
因此天國的百姓就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人,以後去看看吧!除了地球,宇宙中沒有其他國家。人們猜測外星人的存在——存在什麼啊?整個宇宙都是為了人而造的。(206–209, 1990.10.7)
我們人類是不是比神還厲害?神創造人的時候,只塑造了縱向的亞當和夏娃,但我們能生下二十名以上的兒女,神就做不到這一點,神只創造了亞當和夏娃。為什麼?因為縱向的只有一個絕對基準,所以只能塑造出一個絕對的男人和一個絕對的女人。(236–259, 1992.11.8)
亞 當和夏娃降生為神的兒女,等於是神裡面的雙胞胎作為實體而顯現。無形的男性女性雙胞胎以有形的男性女性實體而出現,這就是亞當和夏娃,神的兒女就是這麼開 始的。把神無形的心情圈之內容體現為實體心情圈並加以完成,使得無形與有形合而為一,這就是創造理想。創造理想就是要以愛為中心形成對象圈。(237–160, 1992.11.16)
亞 當是什麼?是把神內在稟性的一半(指男性)體現為實體的表現體!夏娃是什麼?是把女性稟性體現為實體的表現體!他們是一種體現,體現即意味著呈現出來的有 形實體是表現體。在體現之前存在著隱藏的動機,於是體現出了那個動機。那隱藏的動機是什麼呢?我們統一教會認為那就是無形的實體——神。(140–123, 1986.2.9)
一男一女是作為無形之神的實體對象而出現的兒女。男人是體現神的陽性稟性的實體對象,女人則是體現神的陰性稟性的實體對象。創造理念是把作為兩性的中和體而存在神的性相分立成為二性,再重新合性一體化為相似於神之本性相的模樣。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各自相似於神的一性。因此,一男一女的結合就等於是神的陽性稟性與陰性稟性的結合,即成為相似於神的中和體,所以兩個人——夫妻結合體是神的表示。(9–83, 1960.4.16)
② 夫妻的立場是第二創造主
夫 妻結合並生下子女,這樣便能永續。夫妻上升到創造主的位置,通過生下子女而在平面世界中體會神進行創造時的那種喜悅。因此,要把自己的妻子當作自己的子 女。夫妻的立場是子女和兄妹之位置的總合,所以不能與之分離。愛不能隨便。經由這所有的傳統程序之後生下子女,才能達到神原本當作創造理想來期待的本然基 準。所以,家庭是天國的根基。(223–24, 1991.11.7)
這 樣當夫妻生下兒女而上升到父母的位置上時,才能站在與神同樣的立場,體恤到神創造人的時候是多麼的喜悅。生育兒女,可以讓人們在體恤性的情境中,本著體恤 性的內容進入到得以繼承天地之大主體——神的所有權柄的位置。生下子女,盡心養育,直到讓他們成婚,這就是母親和父親的責任。神本應養育亞當、夏娃並使他 們成婚,但未能等到那一天。亞當和夏娃雖生下兒女,也未能讓他們成婚,因此必須消除這個憾恨。這才是教育的正題,結論很簡單。(223–196, 1991.11.10)
人類站在橫向父母的位置。亞當和夏娃是子女,也是手足,同時還是夫妻,並要借由生育兒女而上升到神的位置上去。生下子女並疼愛子女,即意味著繼承到神創造人之後所品嚐到的所有喜悅。(223–267, 1991.11.12)
子女讓父母站在創造主的立場,體會神創造亞當和夏娃時的喜悅。子女是通過亞當和夏娃誕生的第二創造物。無形的神把亞當和夏娃塑造成有形的實體。
一旦亞當和夏娃完成,那就是神有形實體的完成,他們將成為愛的中心代表。如同神創造亞當和夏娃而品嚐到喜悅,為了讓人實體地感受並體驗神創造時的喜悅,神把子女賜給了人。(238–62, 1992.11.19)
神想要實現理想宇宙之圓滿的家庭,所以想在人類經歷子女、手足、夫妻以及父母的角色後把自己的愛傳給他們。因為擁有愛,所以把人樹立在第二創造主的位置上,那樣出生的就是子女,子女就是那麼寶貴。(238–40, 1992.11.19)
女 人一懷孕,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從感覺到胎動開始,女人會描繪很多夢想,女人應該是那樣的。神進行創造的時候,也有過很多夢想。「真希望這孩子長大後能 成為這樣的人……」這種心情就很接近神著手創造並預備亞當、夏娃的降生時的那種心情。女人立體的夢想就是這樣的。「原來不是只有我自己,天下將被掌握在我 兒女手中,他們正在我懷中長大。」想到這些,女人就以愛的心情擁抱全天下。(228–263, 1992.7.5)
走向生育孩子的立場,就是在佔領結婚後的上弦世界。上升到神的位置並疼愛子女,這是在讓人們體會神進行創造之後多麼疼愛人類的內在情緣。(224–28, 1991.11.21)
只有當亞當、夏娃擁有像神一樣的愛時,神才能降臨在他們中間。亞當、夏娃不應該任性妄為,唯有當他們完全契合在一起時,無形的神才會降臨。神要給他們套上神愛的帽子、裝進神愛的口袋,這就是理想。只有這樣,神才能夠嗅到愛的芳香,無論去到哪裡,神都在追尋著愛的味道。(112–103, 1981.4.5)
神會不會也喜歡接吻呢?無形的神是二性的中和體,所以不知道什麼是刺激。相愛的時候也得一會兒合一、一會兒分開,對吧?當一對夫妻第一次要死要活地相愛時,仿佛電閃雷鳴一般強烈和震撼,然後像雨過天晴一樣,愛燃燒過後回到零的狀態。(224–36, 1991.11.21)
神是二性性相的中和體,同時還具有男性格。與神的父格之愛相對的是男人,所以神與男人是垂直關係,女人不在垂直關係上。女人是什麼?是與垂直相對的橫向關係。
以神的人格為中心,按格位來看時,男人處在縱向關係之上下關係中,女人則處在左右關係之橫向關係中。那麼,是縱為先,還是橫為先呢?是縱為先,因此要接近領先的位置是所有自然法則所追求和尋找的路。如此,以神的愛為中心時,兒子勝於女兒。這樣才算整理清楚。(177–324, 1988.5.22)
女人每個月有一次例假吧?那是為了誰?要知道子孫是多麼寶貴。創造亞當、夏娃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天國的百姓。在靈界沒有生產。
神是縱向愛的主人,而縱向的就只有一個軸,只有一個點,在一個點上不能進行生產,因此需要橫向的面積。神的創造目的就是要與人成為一體,繁衍並移植更多的天國百姓。(222–72, 1991.10.28)
要知道天國百姓的生產基地就是夫妻,所以不能不創造人類。人類就是天國的兒女,神的兒女。有誰知道,是在這地上通過我們人類始祖的肉身來生產天國的百姓、以天的皇族為中心擴大並連接天國的百姓呢?(219–49, 1991.8.25)
看到亞當和夏娃相愛的神不再是孤獨的存在,祂終於發現蘊藏在自身裡面的愛的屬性竟是如此強烈,因此感到了相對的喜悅。(《神的旨意與世界》279)
諸 位,神會不會看夫妻之間的歡愛呢?到了全世界五十億人類享受歡愛的夜晚,超越天下時空的神會不會緊閉雙眼呢?祂會怎麼做?看著這一切,祂的心情該是怎樣 的?會有多少體驗到狂喜的妻子和丈夫啊!不妨想想看,在那過程中什麼樣的事都有可能發生,對不對?不得不盡妻子的本分,不得不跟隨和配合,不得不委曲求 全……夫妻生活可不是這樣的,那還叫愛嗎?那還算生活嗎?如果這個世界能像神的創造理想那樣,變成花香陣陣的伊甸園,形成蜂蝶翩翩自由飛舞而與天地和動共 生的環境,並讓神欣然陶醉在其中酣然入睡,那該有多好!你們是否也這樣想過呢?你們應該過一回這樣的生活。(222–252, 1991.11.3)
神未曾到過夫妻之位和父母之位,這一點必須復歸。為此,真父母必須來臨。只有當真父母來臨並成為縱向父母與橫向父母時,這一切才能像神創造並繁殖理想的子女那樣,在這裡收穫果實。
神只進行了縱向的創造,靈肉實體完成的亞當卻能夠進行橫向的創造。神只創造了一雙兒女,然而代替神站在實體父母位置上的人卻能夠生下許多的亞當、夏娃,生十名也行、二十名也行,神卻不能。以這橫向擴大的途徑為中心將誕生很多百姓,並且遷移成為天國百姓。(236–146, 1992.11.4)
真父母是無數宗教的結晶,是代表神的創造偉業的結晶。真父母還是歷史的終結點、宗教的目的地以及人類的最高希望,一切都歸結於此。這裡是自由的,個人的解放、天上天下的解放都將在這裡發生。憑著愛,天下會得到統一。(220–221, 1991.10.19)
4)愛的理想以家庭為中心完成
① 神的創造理想是四位基台的完成
神 的創造目的是什麼?創造亞當、夏娃不是只為了觀賞。神創造男人和女人,不是為了讓他們孤獨地老死,而是想讓他們長大成人,並通過彼此對異性的相對心情來建 設以神為中心的地上天國,是想讓他們建造以神為中心的愛的樂園。在這裡,男性亞當代表天,女性夏娃代表地,他們就是天和地。
因此,雖然他們是兩個人,但只要他們橫向地結合成為一體,天和地就會得到統一。當兩個人以神的愛為中心而統一時,天宙就會自動地得到統一。(21–43, 1968.9.1)
與其說神著眼於創造亞當、夏娃的當時,不如說更著眼於即將通過他們拓展的未來。神把最尊貴的放在未來,那就是創造目的的完成,即以愛為中心完成四位基台。(《神的旨意與世界》533)
神以個體的品性為中心,作為陽性稟性的代表而創造了兒子亞當,神無比疼愛這個兒子。在愛兒子時,神結合了女性的愛,同樣在愛女兒夏娃時,也結合了男性的愛。當分立的兩者重新合一時,就產生了第三出發的起源,那就是子女。所以說,子女是激發更新鮮的希望的愛的對象。
亞當和夏娃降生為神之愛和父母之愛的實體。因此,他們的兒女不但被神喜歡、也被亞當和夏娃喜歡。諸位都知道「三對象目的」,三對象目的就是這樣達成的。(32–238, 1970.7.19)
神對人類的旨意,是完成創造目的並實現創造理想。創造理想的實現並不以男女成婚、以愛合一而宣告結束,在這之後,還要獲得子女。為什麼呢?因為天地之道是要上下前後關係相互連接,有了昨天就有今天,有了今天就有明天,必須得到連接。
假如只有夫妻,那麼就只有今天而沒有明天,沒有了明天,一切都要結束。如果夫妻是「上」,就需要有「下」(子女),沒有「下」,就到盡頭了。所以天地之道是兼備上下才能形成左右。
為人父母者在為孩子辦完婚事後才認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父母是夫妻,結了婚的孩子也成了夫妻,如此才能形成上下關係,這時才能實現理想。丈夫與妻子是在左右關係上的結合,而有了上下關係上的父母與子女時,才能連接縱與橫,從而實現宇宙理想的球形世界。
在這裡,還要兼備兄弟姐妹,才能最終形成球形。等到理想實現時,應能畫出橫縱相連的十字和圓形。只有當男人與女人感覺到這兩個理想的實現圈時,才能自稱自己是生活在理想的位置上。那就是統一教會所說的四位基台,因而有「創造理想的完成是四位基台的完成」的說法。(85–178, 1976.3.3)
人不能只停留在自己身上,必須從「我」開始,前進三階段,那就是「我」與對象以及子女,以神為中心的「我」與對象以及子女的關係,這就是四位基台。完成這樣的四位基台就是神的創造目的。(19–106, 1967.12.31)
為了組成四位基台,首先要通過夫妻的心情,那樣才能擁有子女的心情和父母的心情。(185–178, 1976.3.3)
② 通過家庭的完成實現創造理想
神寄予人類祖先的理想,是男人與女人結合而建立理想的家庭。理想家庭的中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所謂「家庭」,是由父母與子女以及夫妻的結合所形成的一個集合體,而此集合體的中心就是神的愛。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以神的愛為中心完成家庭,便是神的旨意。(127–9, 1983.5.1)
家庭做為起源和基礎是萬古不變的。父親改變不了這一點,兄弟也改變不了這一點,任何國家的任何制度都改變不了這一點。世界上沒有誰能改變這一點,就連天地或神也改變不了這一點。因此「家庭」永遠不需要「革命」。(25–85, 1969.9.30)
人 類要具備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和手足關係,也就是說,這三種關係要在一個點上,中心點只有一個。上下、左右、前後的中心不可以不同,一旦這個中心點錯開了, 就會破壞上下、左右、前後關係的平衡。說到底,上、下、左、右、前、後,加上一個中心點就形成了七數,因此,形成七數就意味著以神為中心,一切均憑藉完全 的真愛成為一體並形成完美的球形,建立和諧統一的家庭。(299–114, 1999.2.7)
我們的理想家庭就是父母、子女、夫妻以及兄弟姐妹都希望以真愛為中心成為一體的地方。在永恆的世界性平均化形成於此處之際,地上天國就開始了,天上天國也跟著自動地成立。(300–226, 1999.3.14)
神 是真愛的本體,而只要與真愛相連,就都能成為一體。父母是代替神而活著的神,丈夫與妻子對彼此而言都是神的另一半,兒女則是一位幼小的神。三代以真愛為中 心建立起來的家庭組織,就是天國的根基。不建立這樣的根基,就不能實現天國。家庭是宇宙的中心,家庭的完成就是宇宙完成的基礎,所以只要像在家庭中相愛般 的愛宇宙,就能暢行無阻。這時,神就做為全宇宙的父母,站在愛的複合性中心位置上。(298–306, 1999.1.17)
以神為中心的創造本然之家庭基台包括丈夫的愛、妻子的愛、兒子的愛、女兒的愛、父母的愛以及神的愛。只要能在如此成熟的環境中愛父母、愛丈夫、愛子女,任何人就都能過天國的生活。(《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942)
家庭是社會倫理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織。家庭是社會的根源,因此是首要組織,而在這樣的家庭之中,愛是至善的價值基準。(《祝福家庭與理想天國》924)
人在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出生時、結婚時和死亡時。出生時,應被怎樣地生出來呢?要健全地出生。然後是結婚時,結婚是為了生活,即是為了完成四位基台。只有把這宇宙公法樹立在地球上,才能實現神的旨意和人類的理想。具備著宇宙法則所指向的內容和形態的,就是家庭。(24–230, 1969.8.17)
神的創造理想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繁衍善的子女並建立一個以神為中心的世界。(《神的旨意與世界》137)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這表示一個家庭只要能夠和睦和諧,就會萬事順利。完成的家庭是和平的家庭,這就是天國的基礎。
家庭的原動力是真愛。愛神勝過愛自己,愛對象如愛生命,如此純潔美好的愛就是真愛。在這宇宙中,神不曾創造出比真愛更強大的力量。真愛就是神的愛。(219–118, 1991.8.28)
假如神的旨意已成就在地球上,就會形成以亞當為中心的單一文化圈,那時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有無數民族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而會成為以亞當為中心的單一文化、單一思想、單一文明的世界。假如真是那樣,文化、歷史、風俗、語言、傳統等就是統一的。
並且,將在神愛的領域中建立理想的家庭、宗族、民族和國家,更進一步擴大成為亞當的理想得以實現的一個理想世界。
如同樹的根、莖、葉相連而成一個生命,神旨意中的世界觀是要以愛為中心,上則侍奉神為父,下則視萬民為兄弟,由此融和成為一個生命體、一個愛的生命體,從而建立以神為中心的永遠的理想世界。
那個世界中的人不需要拯救,也不需要彌賽亞。為什麼?因為生活在那個世界裡的人們都是神的善兒女。(110–213, 1980.11.18)
5)神創造萬物世界的目的
① 創造萬物的目的
本來神創造天地萬物就不是為了消遣,也不是興趣所致,不是沒有目的和方向、沒有任何理念而盲目進行的創造,而是懷著遠大的目的和大宇宙的理念而進行的創造。因此我們不能否認,從極小的微生物到宇宙的所有存在物都蘊含著裝載神心情的理念。
那麼以這樣的理念而創造的目的是什麼呢?毫無疑問,神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以神的愛為中心理念的世界,即因愛而通、因愛而樂、因愛而生、因愛而死的世界。
從 睡夢中醒來,我們一睜開眼就能看到眼前的森羅萬象。我們通過自己所看到的萬象而得到間接的印象,並由此而提高生活中的感受力。即便是我們身邊極小的微生 物,都必與我們有著因緣和關係。即使我們無視它的存在,那微生物仍然日復一日按照天倫的理念呈現著自己的存在價值,並與我們人類結下因緣。
那 是為什麼呢?從極小的存在到能夠主管萬物的萬物靈長之人類,以存在目的為中心來看時,全都被覆蓋在與神的大宇宙理念相通的愛的理念圈下。為了達成大宇宙的 目的,細微的存在會被承擔更大領域的存在所吸收而移動。小的被大的吸收,成為大的存在的材料和其中的一個要素,並以大理念為中心朝向一個目標而前進。
歷史就是這樣發展過來的。存在世界遵循著天倫原則的軌道為了一個目的而前進,這樣的事實是無法否定的。(9–163, 1960.5.8)
神為何創造萬物?是為了擁有自己能愛的對象,是為了形成神愛的對象圈,是為了讓祂的對象過完地上生活之後回到本然的世界,在神永恆的本然國度裡生活。(142–75, 1986.3.1)
《聖 經》對創造天地描述得非常簡單,只提到神用「道」創造了天地萬物,也就是,神說「要有星星」,就有了星星;說「要有地球」,就有了地球。但是我們要知道, 創造是根據無限的秩序和法度,按照漸進的原則,由小的開始發展為大的。如此創造出所有萬物之後,集合萬物的精髓而創造的,就是亞當和夏娃、人類之始祖。(65–20, 1972.11.13)
今日的基督徒們以為,神全知全能,所以神的一句話就形成了這樣的天地。然而,事實並不是那樣。神投入了一切,投入了所有的精力,祂投入自己所有的愛的力量,為未來的心愛的兒女、心愛的家庭創造了一份大禮。萬物皆蘊涵著這樣的深情,因此我們也應本著這樣的認識對待萬物。(112–306, 1981.4.25)
神以什麼為依據進行創造呢?首先是有了神的旨意和想法,與此同時還有計劃。
可想而知,在著手創造之前,原本就有著「創造人之後要建設如此這般的世界」的神的旨意與計劃。(76–91, 1975.2.1)
需要明白的一點是,神創造世界時首先創造了環境,先進行了環境的創造。那是一個必須以主體和對象為中心而產生作用的世界。即,形成了主體和對象互相作用的現象世界——自然界。(131–217, 1984.5.4)
研究天地創造的原理就會發現,神並不是先造核心主體之後才造對象,而是在造核心之前就先把相對的要素都準備妥當。比如在造人之前,先造泥土。神以外在的為基礎,再在這個基礎之上樹立內在的。這就是天地創造的原理。
不是著眼於現有的,而是尋求更大的;從較低價值出發,尋找更有價值的。天地創造的原理就是這樣。你看人的創造也是,先造了身體,然後才造了靈人體。(152–318, 1963.8.18)
看著歷時六天創造的萬物,神很想誇耀一番,因為看著所有的被造物,祂感到了無限的喜悅。帶著那喜悅之情,神連連說:「好!好!」這是對誰說的呢?是對萬物說的。我們要知道,神說這番話時是抱著多麼懇切的心情。(5–238, 1959.2.8)
神造被造世界時,從中嚐到了喜悅,創造完畢之後,神說:「看著是好的。」這就意味著祂感到喜悅。喜悅是什麼?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所體會到的。
萬物內藏著神的目的意識,因此看著自己創造的萬物,神感到了喜悅。那麼復歸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概而言之,那是具有立體性的心情因緣的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即使看到森羅萬象的每一個個體,他們也能夠讚美神。
上天看中的人格價值就在那裡。所以,從前聖法蘭西斯對著動物——小鳥講道的傳聞也不是假的,雖然那就像癡人說夢,但卻是事實。(9–166, 1960.5.8)
一 個人的時候也會有愛,但在出現對象之前,愛的作用不會發生,對神而言也是如此。雖然愛是神最喜歡的,但那愛是獨自實現不了的。只有自己的時候,感覺不到愛 的喜悅,也感覺不到愛的刺激。基於這種理由,神創造了宇宙,將宇宙塑造成神能夠愛並感到喜悅的對象,而且在創造宇宙之後,創造亞當和夏娃作為宇宙的主人。(143–81, 1986.3.16)
② 神秘的宇宙及其規模與構造
被造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神為了讓心愛的子女實現愛的理想而預備的教材,因而具有相對的構造。礦物以主體和對象的關係相互作用,原子的質子與電子也以主體和對象的關係相互作用,不作用就不能運動,不運動就不能存續。所以,宇宙被造為要以人為中心而到達中心點的世界。(137–59, 1985.12.18)
宇宙是什麼?宇宙如同神的身體,如同看得見的身體,那是神的分身。因此「我能真正去愛」的觀念便獲得了成立,亦即,體會得到愛宇宙的實感。各位是不是這樣撫摸頭髮?衣服上沾了什麼東西,也會彈一下吧?那是為什麼?因為是「我」的,是和「我」在一起的,人都有這樣的觀念。
各位將來要怎麼做呢?應在心靈中心侍奉神,使心合一,使身合一,使萬物合一。我們應該建立這樣的統一世界。(86–173, 1976.3.28)
這宇宙有幾億光年之大。光在一秒鐘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那三十萬公里有多長呢?是能夠繞地球轉七圈半的距離。以光速行走一年的距離,在天文學上稱為一光年。而宇宙是那麼大,以光速走過幾億光年也無法到達它的盡頭。(127–213, 1983.5.8)
格林尼治天文臺過去只發現到離我們一百億光年之遠的星球,但如今已迎接了能夠看到離我們一百五十億光年的星星的時代,並且正在邁入更發達的時代。
這宇宙有多大呢?那也是個原理數。它有兩百一十億光年那麼大。那是什麼意思呢?光從這裡出發,一秒鐘走三億米——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億米, 那是繞地球七圈半的距離。七圈半呐!在「滴答」的瞬間就已經繞了地球七圈半。光要這麼快速地移動,恐怕只走一天,它就直不起腰、思維也變得遲鈍而打退堂 鼓,而它要走的距離不是一百年,而是百的幾萬倍。百的百萬倍就是一億,一億光年,所以它要不停地走。如果以一個人活一百年來計算,那麼這期間就有一百萬人 死去。一億光年就是一百萬人壽命的累積,可就算已有一百萬個人來了又去,它還在繼續走著。
那麼兩百一十億光年是多少呢?是兩億一千萬人壽命的累積。不過,不是以直線行走這麼遠的距離,而是旋轉著走。就是這樣的宇宙。(181–195, 1988.10.3)
宇宙的完成究竟是什麼?要完成宇宙,就得完成「我」。即使宇宙達到完成,若「我」本身沒有完成,那就跟「我」沒什麼關係。世界再好,即使外在世界好得直跳舞,但只要「我」沉浸在痛苦之中,外在世界那喜氣洋洋的環境就跟「我」毫不相關。這一點我們都是知道的。
宇 宙的完成不僅要讓外在世界感到歡喜,還要讓內在的自我感到歡喜。在「我」感到歡喜時,心靈和肉體都應感到歡欣。從我的細胞的角度來說,則每一個細胞都要沉 浸在喜悅之中。眼睛的細胞與腳底的細胞不同吧?是不同。雖然不同,但那些細胞都能夠歡欣雀躍,手的細胞也是,所有的細胞都是。肉體和心靈的每一部分無一遺 漏地感到喜悅,而且這所有的喜悅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連成一體,並以聯體的形式感受到共鳴的愛的喜悅。只有這樣的世界才能達到宇宙的完成。(166–210, 1987.6.7)
③ 自然是教授愛的理想的教材
禱 告的人們都說自然是上選的《聖經》。的確,自然不是次選。即使讀過講述以色列歷史的《聖經》,也無法掌握確切的內容,知不知道我看過之後是多麼無法認同? 那些內容就像算命先生的占卜一樣,卦在鼻子上就是鼻環,卦在耳朵上就是耳墜。那只不過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藉口,因此很難從中判斷事實的原委、理清頭緒。所以 說比起《聖經》,神創造的自然世界才是首選。(20–270, 1968.7.7)
所 謂「因緣」,是從很小的地方建立起來的,你們每個人也是與四百兆細胞結下因緣的生命體。這是以神的愛為中心的理念所創造之世界,大宇宙中的所有存在物沒有 一個來自神的心情圈之外。能夠體會到這一點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若有哪位詩人從一片樹葉的搖晃中都能感覺到天宙性的心情並吟成詩作,那他就是宇宙 性的詩人。
沒 有人知道我們周圍那妙不可言的天下萬象是與神的愛共存的。進入神靈的境地就會發現,連一粒小小的沙子上都蘊藏著宇宙的法則,連一個原子也包含著無窮無盡的 宇宙之造化。雖然我們無法瞭解存在的所有一切,但不能否認,它們都是通過某種複合性的力量出現的結果。分子之外,還有原子;原子之外,還有微粒子……它們 不是無意識地存在,而是帶著某種意識和目的而存在。我們要徹頭徹尾地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切存在都是從神充滿愛的雙手中誕生的,而且必須與神建立心情的 關係而存在。
修行的人都是怎樣的人呢?捧著一根草都能呼喊「神」,用這樣的心情認識到一棵小草也有著和自己一樣的價值,這樣的人就是最高的修行者。能夠謳歌那價值的人一定是最好的藝術家。
如果有人從千姿百態的萬象中發現了神千姿百態的愛與心情的妙趣並與它們成為朋友、共享歡樂,如果有人能本著那樣的情感而使每一個細胞都活動起來,那他一定就是能夠代表全宇宙的人,那樣的人才稱得上是萬物的靈長。只知道吃的人能成為萬物的靈長嗎?(9–166, 1960.5.8)
觀 察小孩子們就會發現他們很喜歡小狗啊、蟲子啊、鳥啊、獸啊之類會動的東西。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人本來就被造就成那樣。那表示什麼?表示人們會對自然界和 地球的動態感興趣。每個人與自然的相對基準固然會有所不同,但人們都能對觀賞大自然產生回味無窮的樂趣,從而挖掘並發展自身具備的愛的屬性。
看看昆蟲或動物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都是成對的。這樣看來,大自然是什麼呢?是神為了對愛的對象——人類進行愛的理想教育而準備的教材博物館。(137–211, 1986.1.3)
神 將宇宙、被造世界的所有一切都塑造成能夠讓心愛的兒女們尋求愛的理想的教材,因此,全都有著相對的構造。礦物也是以主體和對象的關係相互作用,物質的構成 單位——原子的質子與電子也是以主體和對象的關係相互作用。不作用,就不能存續;不運動,就不能永遠存續。因此需要進行作用。
人 的學習是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而進行的,隨著成長,會發現「昆蟲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在月朗星稀的秋夜側耳傾聽,昆蟲的叫聲好像一場交響樂。昆蟲為什麼那樣 叫呢?那是尋找對象而歌唱理想的叫聲,那是愛的私語。鳥兒或其他動物怎樣表達悲傷或喜悅的聲音呢?是根據愛的共同分母發出來的聲音。雖然級別低,離軸心 遠,但仍以那軸心為中心畫著平行線而旋轉。所有存在都被塑造成那樣。(137–59, 1985.12.18)
鳥 的鳴叫有三種。第一種是饑腸轆轆時的叫聲,第二種是彼此為了愛的配偶而唱的歌聲,第三種則是遭遇危險時的叫聲。這些叫聲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一般人聽不 懂,但在它們的世界裡卻是通用的,肚子餓的時候叫一聲就聽明白了。它們每天的生活是以什麼為中心呢?假如肚子餓,吃一頓也就解決了,而且也不會每天都遭遇 危險的狀況。因此,大部分的叫聲是以什麼為中心?是在與對象的授受關係中交換的歌聲。(137–211, 1986.1.3)
人被塑造成主體和對象,即被塑造為成對的兩性;不但如此,連為人類存在的萬物世界也在愛的原理之下形成了和諧,並且要憑藉人的愛,實現生命與理想。萬物世界對於人類而言,尤其對成長中的亞當和夏娃來說,是愛的教科書,也是陳列著無盡的愛的寶藏的博物館。(135–10, 1985.8.20)
所 有鳥類和動物都成雙成對,它們互相以愛為中心和諧運動著。花和蝴蝶雖然是兩極,但能彼此融和為一,這就是天地的造化,宇宙的兩極以愛為中心展開著和諧的運 動。候鳥也一樣,南方的鳥去北方,北方的鳥去南方,穿越地域而相愛,以愛為中心永遠旋轉。人從神建立的博物館的教材中學習如此的愛。
當人和神彼此相知、相惜;相悅、相愛時,天下的萬物都會配合那節奏而展開和諧的運動。當神墜入愛河而感到歡喜時,天使世界也會感到歡喜,這所有被造世界也會高興地鼓掌和讚美。會唱歌的鳥兒將用歌聲來讚美,美麗的花朵則以花香來讚美。
被造世界的作用是讓至高之愛的主人翁們感到賞心悅目的芳香氛圍加以擴大。即便是醜陋的癩蛤蟆,在相愛的時候也會「嗚嗚嗚」地叫。你不認為那很動聽嗎?你不認為它們上下擺動著後腿相愛的模樣是非常動人的嗎?那是最高境界的藝術。(142–273, 1986.3.13)
隨 著成熟,亞當和夏娃就漸漸明白了:「噢,是那樣相愛的呀!」神將萬物世界陳列成能夠使人類愛的理想達到成熟的教材,亞當和夏娃從中逐漸得到學習。當他們慢 慢長大,感情就漸漸發生了變化:「咦?以前像兄妹一樣,但現在……」並且從學習中逐漸領悟到真諦:「啊!原來如此!」「你與我死也要結合在一起,不能分 離!」於是他們會向著平行線直行、碰撞在一起。(137–59, 1985.12.18)
出生為神最初的子女的亞當、夏娃也要在神的保護圈內從小長到大、逐漸地成熟。在那過程中他們的智能也跟著發達起來,於是就明白神為什麼創造了被造世界,並通過被造世界得到教育。
被造世界的一切運動都是將生活所需的一切傳授給人類始祖——本應成為本然之祖宗的亞當、夏娃的教材。因為他們還不是完成的亞當和夏娃,所以被造世界於他們而言,是經營理想生活的示範標本和博物館,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137–126, 1986.1.1)
④ 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
早 晨睜眼看大自然,大自然就會隱隱約約地與「我」的本性相連而使新理想的情感在「我」心中萌芽,可是看人世間,卻是越看就越加令人感到絕望和悲傷。我想你們 都很瞭解這一點。假如這是沒有墮落的本然的人類所生活的世界,人的價值就不會跌落到看著人類的存在就感到悲傷的地步。神賦予人類的並非是一根草一朵花或一 棵樹的價值,而是任何被造物也換不來的高貴價值,人類本應帶著無與倫比的價值代替上天而出現。(9–97, 1960.4.24)
望著蘊含著神之愛的大自然,你應持有無比誇耀的心情:「世上的王或某個名人所擁有的貴重物品怎能與此相比!古董怎能與此相比!貴婦身上的豪華衣裳怎能與此相比!」否則,我們就是在自然界面前不知不覺地犯下罪行。
在看到一個生命體時,若有人能發出無比的慨歎,說:「人造的任何東西豈能與之相比!因為再優秀的人也無法勝過神!」並把神傾心所造的萬物看得比任何東西都寶貴,那麼毫無疑問的,他肯定就是神的兒女。這樣的人不需要禱告,他是與神共同生活的人。神會鞭策人類走到那樣的境界。
人會愛屋及烏,但卻不懂得愛護最應該愛的神所造的萬物。這樣的人能成為神的子女嗎?有責任要為歎息著的萬物化解憾恨的各位,要從每一棵樹、每一根草體恤到六千年前神創造它們時的那種心情和精誠,要持有那樣的心。
因此,走在半路上看到一根草,你也要流下熱淚;抱著一棵樹,你也要為它落淚,說:「失去了主人,你曾經多麼寂寞?」在這裡說這話的人就曾經哭過很多次,抱著岩石哭過,看著風吹也哭過。為什麼要那麼做呢?剛才聽了聖言,我想你們能有所理解。
「神 所造的有價值的萬物、與神結下永恆因緣的萬物,在今天的人類眼裡竟不如某個王宮中被奉為國寶或寶物的東西,這樣的悲傷我應給與理解,至少我能夠理解這種悲 傷。」我是本著這樣的想法走過來的。如果大家也持有「即使生活在地上的全人類都不明白,但至少我能夠理解」的心情,那麼這個民族將來就一定會成為能夠支配 全人類的新民族。這不是觀念,而是事實。有誰能比祖傳寶物、比世人眼中最昂貴的鑽石更珍視萬物並對它們愛不釋手呢?有那樣的人嗎?若有人能在心情上理解神 所造的被造物並對著它們流下熱淚,神就會安慰他說:「好孩子!」(9–174, 1960.5.8)
大 自然是什麼?是神為了「我」而準備的。那是本著付出的愛出生的兒女所能付出的對象,也是他們所收到的禮物的展示。哪怕是鳥兒的一聲鳴叫、成長中的一棵小 草,都是為了美化心愛的兒女們的生活而塑造的裝飾品。哪怕是路邊滾來滾去的石頭,也是神知道兒女們會成為治理國家的主人、為了裝飾那個國家而造的。流水也 一樣,因為單調無趣不好,所以把變幻無窮而和諧運動的樂園、為了愛而運動的世界展現在人類面前,好讓人類看到這一切而成為能夠繼承那種愛的充滿夢想和希望 的王子。
因此人類是通過萬物來學習的。當雄鳥和雌鳥吱吱叫的時候,是讓主人向它們學習。面向互相為了對方而活的世界,你要懂得謳歌投入自己一生的生命而活的本然的被造世界的美好,那樣的話,連小鳥都願意在那家院子裡築巢,願意在那裡生育小鳥。
博物館的作品再貴重也不能與活著的作品相媲美。然而,有哪一個人對神的作品——地球「萬物博物館」付出過比神還多的愛,付出過比對自己國家的博物館更多的愛呢?
開 在路邊被行人踐踏的一朵蒲公英能不能比得上博物館中新羅時代的金冠?那可是神親自創造的啊!如果有位君王能以神的心情,懷著「沒能以本然的方式像神那樣, 在王的立場上疼惜你,沒能愛惜本應該受到寵愛的你,我感到對不起你,也為此感到慚愧」的心情付出愛,那麼連小草都會願意追隨那他,永遠不變地形影相隨。人 類應該是那樣生活的。(175–186, 1988.4.16)
⑤ 要愛自然,也要愛人
要懂得愛自然、愛人。要知道,不懂得愛人、愛自然的人,也無法愛神。萬物是神的象徵性存在,而人是實體性存在,所以懂得愛萬物和人的人,就會愛神。(70–181, 1974.2.9)
必須把對自然的愛貫穿到底,要愛自然,也要愛人類。在對人類的愛中,要包含著對五色人種的愛。難道神會說「哦,我只喜歡白人」嗎?如果是那樣,就都只能穿白衣服,所有的白人也都應只穿白衣服而丟棄一切有顏色的衣服。為什麼要穿黑衣服呢?為什麼要穿有色衣服呢?那是矛盾的。(133–28, 1984.7.1)
所有的元素、細微之物也都會尋求愛,它們尋求著可以和與神合一的愛直接相連的細胞,那就是人類。因此為了愛,就得犧牲。
必須投入。在把生命和財產全都投入的傳統之下,低級的存在願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投入給高級的存在,因此不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是以愛為中心吸收的理論。若能成為創造第二次價值性內容的原料,不就能比原先作為微細之物存在時的價值得到更高的提升了嗎?(204–129, 1990.7.1)
要感覺神創造的一切存在都是愛的對象。諸位要成為不但愛所有的細微之物,也愛所有的人類,以及愛天上所有無形存在與地上有形存在的人,而且還要成為可以領受愛的人。
早晨,當小鳥喳喳叫時,不該是:「喂,你這個小麻雀,我要睡懶覺,你吵什麼吵?」而該是:「嗨,謝謝你。你是來叫醒我的吧?哈哈,你是在告訴我將有貴客來迎接我。」要這樣想。思想不一樣,這就很偉大。(112–219, 1981.4.12)
神創造人類世界的同時還創造了天使世界。那麼,天使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當人為收穫一個果實而像鮮花一樣以美麗的身姿散發著香氣出現時,才能築起愛巢。所有生命力將由此而出發,所有具有生命因緣的存在都將從這裡展開和諧的轉動。能夠如此帶來和動起源的,就是人類。
當以這樣的人類為中心,形成能讓天上的天軍天使們像蝴蝶和蜜蜂一樣與人授受的和諧轉動的主體圈時,才能帶給神、人和天使無比的歡欣,那裡將成為讓被造萬物都沉浸在愛之中的和動的花園、歡樂喜慶的春之筵席。(31–124, 1970.5.3)